今年53歲的吳某來自揚州農村,年初時其家人突然發現患者臉色發黃,當時未予特殊重視,不料症狀逐漸加重,患者自覺乏力,食欲明顯下降,遂至當地醫院就診,不幸被診斷為肝門部膽管癌,且已喪失最佳手術時機,醫生委婉告訴其家人,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左右。抱着最後一絲希望,吳某在家人陪同慕名來到南京鼓樓醫院就診,經過院内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吳某的命運在此被改寫。7月26日,以丁義濤院長領銜的專家團隊為吳某實施了亞洲首例新輔助放化療聯合肝移植術,術後患者各項肝功能指标迅速恢複正常,經過一段時間康複,吳某即将出院。
肝門部膽管癌是指發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總管上段的惡性腫瘤,通常治療肝門部膽管癌的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生物治療等,但最有效的方法仍為手術切除。不過由于肝門部位置隐蔽,早期腫瘤患者大多無明顯症狀,後逐漸表現為進行性黃疸,等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屬晚期。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大型醫學中心曾試圖對晚期不可切除的肝門部膽管癌患者嘗試用肝移植手段治療,但無論是單純肝移植術、肝移植聯合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甚至采用腹腔器官簇移植等極端根治性術式,但患者生存率較保守治療并無明顯提高。1993年開始,歐美國家的少數大型醫療中心先後嘗試新輔助放化療聯合肝移植治療不可切除的肝門部膽管癌,取得令人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去年,以梅奧診所為首的美國一些大型醫學中心在著名醫學雜志Gastroenterology發文,通過回顧性研究分析認為新輔助放化療聯合肝移植治療不可切除的肝門部膽管癌安全有效,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65%,為此類患者帶來福音,但國内乃至亞洲未見相關報道。
作為國内知名的消化疾病研究中心和肝移植中心的學科帶頭人,南京鼓樓醫院普外科教授、院長丁義濤長期緻力于晚期肝門部膽管癌外科治療理念的更新,較早開始關注新輔助放化療在肝門部膽管癌肝移植治療策略中的積極作用,多次與國内外相關領域專家交流研讨,多篇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國内外知名雜志發表,為在國内順利開展此項技術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此次經過丁義濤院長帶領的多學科團隊對吳某初步會診後認為完全符合新輔助放化療聯合肝移植治療的手術适應證,在患者本人及家屬的強烈要求下,丁院長決定嘗試這一國際最新技術。由于整套方案涉及到多個科室的多種治療手段,成功的關鍵在于必須多學科交叉,統籌安排,密切合作。治療開始前,丁義濤院長親自組織普外科、消化内科、腫瘤科、核醫學科、病理科等多名專家為患者進行數輪多學科讨論,大家集思廣益,發揮各科優勢,制訂了詳細周密、符合國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據該院顧勁揚博士介紹,患者自3月14日入院後,首先通過PET-CT排除遠處及區域淋巴結轉移等肝移植禁忌症,由消化科鄒曉平主任行ERCP術及PTCD術,現場通過病理刷片确診為膽管癌,同時放置體外引流管持續減黃,總膽紅素由入院時的近600mmol/l降至術前的170mmol/l。接着在亞洲首次将一種可攜帶125I放射性粒子的膽管支架植入患者病變膽管内行内照射治療。随後由腫瘤科劉寶瑞教授結合患者病情制定了體外适形放療及個體化化療方案。由于患者處于癌症晚期,身體各方面功能都很差,再加上放化療副反應,治療期間,患者出現了膽管炎、肝膿腫、膽外瘘等多種合并症,但經過專家團隊的及時處理和精心治療,每一次都化險為夷,經過前後3個多月積極治療,患者肝門部腫瘤在術前得到有效控制,既為随後的肝移植争取了寶貴時間,而且超大劑量的放化療可“摧毀”肝周區域内的潛在轉移竈,極大降低了肝移植術後的腫瘤複發可能。
7月26日,距離患者被發現患晚期肝門部膽管癌已過去5個月,終于等到一個與其配型吻合的肝源,鼓樓醫院立即安排,由丁義濤院長、吳亞夫教授、吳星宇副教授、顧勁揚博士組成的專家團隊為患者進行了肝移植手術,術中發現癌組織已明顯纖維化伴局部壞死,提示之前的放化療有效,肝移植手術順利進行,術後第二天患者膽紅素就降為正常。
盡管術前新輔助放化療可有效降低術後腫瘤複發,但肝門部膽管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移植術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仍是影響患者長期預後的重要危險因素。但是肝移植術後患者必須接受抗排斥治療,因此專家團隊根據吳某實際病情再給予患者一定療程的預防性輔助化療,并調整了移植術後的免疫抑制劑方案,采用兼顧抑制免疫和腫瘤增殖雙重作用的藥物。經過術後一個多月的康複治療,目前患者各項生化指标正常,予以出院。
丁義濤院長介紹,此項治療的成功開展為傳統意義上不可切除肝門部膽管癌患者開創性探索出一條全新有效的治療思路,期待将此項技術盡快在國内逐漸推廣開來,并開展多中心、随機、對照、雙盲臨床試驗全面整體評估新輔助放化療的作用和地位,争取早日讓更多的肝門部膽管癌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