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作為全身性疾病,往往累及多個血管床。傳統觀點認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煙等共同危險因素是導緻動脈粥樣硬化全身泛化的主要原因。腫瘤細胞脫落後可進入血液,經循環轉運到遠隔部位,然後定植于其他組織器官,最後形成轉移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後會脫落炎性細胞, 釋放炎性介質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那麼動脈粥樣硬化會不會像惡性腫瘤那樣,随血液循環轉移到遠隔部位呢?如果有這種可能,介導動脈粥樣硬化血運轉移的生物活性物質又會是什麼呢?
伟德官网手机版附屬金陵醫院徐格林/劉新峰教授團隊利用Ldlr KO大鼠建立頸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提取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組織及流經頸動脈的血液中的外泌體,發現動脈粥樣硬化來源的外泌體可以促進内皮細胞炎性反應。通過miRNA測序和q-PCR驗證,發現miR-23a-3p高表達于動脈粥樣硬化來源的外泌體中,并且能夠分泌入血。體外實驗證實miR-23a-3p可以通過靶向Dusp5 mRNA,激活MAPK通路,進而促進内皮細胞炎症。将動脈粥樣硬化來源的外泌體打入大鼠循環中,可以觀察到頸動脈内膜炎症反應上調,并且觀察到頸動脈管壁增厚及管腔狹窄,抑制miR-23a-3p可以抑制外泌體介導的炎性反應及血管重構。該成果闡述了外泌體通過促進血管炎症反應,進而介導動脈粥樣化硬化遠隔部位轉移的可能性,為動脈粥樣硬化全身泛化的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外泌體介導動脈粥樣硬化遠隔部位轉移機制圖
上述研究成果“Extracellular vesicles carrying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may spread atherosclerosis to remote locations”于2022年7月18日在線發表于綜合性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伟德官网手机版彭蒙娜博士等為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徐格林教授、劉新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與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劉國慶教授、王宇輝副研究員合作完成。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本研究的資助。
原文鍊接:https://link.springer.com/10.1007/s00018-022-04464-2
文編:範文靜